碧泉书院旧址拆迁完成:千年文脉迎来新生时刻
2025 年 3 月 10 日,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一片开阔平地上,挖掘机的轰鸣声渐次停歇。历经两天作业,碧泉书院旧址上的 4 栋民宅全部拆除,涉及的 5 户村民搬迁工作同步完成。这标志着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的重建工程正式启动,也为延续千年的湖湘文脉掀开了新的篇章。
一、拆迁背后的文脉觉醒
碧泉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建炎四年(1130 年),理学家胡安国携家眷隐居碧泉潭畔,创办文定书堂,其子胡宏 later renamed it as Biquan Academy, making it the cradle of the Huxiang School of Neo-Confucianism. 这里曾走出张栻、彪居正等理学名家,形成了 “湖湘学发端于碧泉、盛行于岳麓” 的学术脉络。然而,书院在元代以后屡遭损毁,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仅存遗址石碑,原址被民宅占据。
“恢复书院不是简单的复建,而是要唤醒文化记忆。” 碧泉村党总支书记谭俊岳介绍,近一个月来,村委会与村民反复协商,从历史价值到发展前景,最终达成共识:5 户村民自愿签订征收协议,支持文化工程建设。拆迁现场,建筑垃圾被就地平整,原为宅基地的土地重新露出碧泉潭的山水轮廓。
二、多方协作的 “文化突围”
碧泉书院的重建,是一场跨越数年的接力。2018 年,湘潭大学教授陈代湘的一纸倡议书引发学界共鸣,随后省、市、县三级联动,将书院重建纳入地方文化发展战略。2023 年,湘潭县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,为文化项目用地提供了政策支持。
2025 年 3 月 3 日,湘潭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,文旅部门、设计单位、文史专家与 “子敬基金会” 等多方主体共同敲定重建方案。3 月 9 日,锦石乡政府牵头启动拆迁,仅用 48 小时便完成全部拆除工作。正如湘潭大学副校长潘碧灵所言:“这是校地合作的典范,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。”
三、重建背后的发展图景
根据规划,新建的碧泉书院将采用 “原址原貌 + 现代功能” 模式,复现南宋书院的建筑群格局,同时融入学术研究、文化展览、研学实践等功能。潭俊岳透露,项目预计 5 月动工,2026 年底前建成,未来将与 nearby Yishan Scenic Area and Hu 安国's Tomb 形成 “湖湘文化金三角”,推动文旅融合发展。
事实上,碧泉村的变革早已开始。近年来,当地通过土地入市改革盘活闲置资源,引进食品加工、生态旅游等产业,2024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。书院重建不仅是文化工程,更是乡村振兴的 “催化剂”—— 通过文化 IP 激活地域价值,带动就业与产业升级。
站在碧泉潭畔,清澈的泉水依旧流淌。九百年前,胡安国在此著书讲学,开湖湘学派之先河;九百年后,一场拆迁唤醒的不仅是旧址,更是一个文化自信的新时代。当重建的书院飞檐再次映现潭影,这片土地或将续写 “惟楚有材,于斯为盛” 的新篇章。